在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中,首次将“韧性城市”的概念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中。如何打造“韧性城市”?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是重要的前沿阵地。12月13日,记者从沈阳市城乡建设局获悉,目前沈阳市现有管廊项目8个,全长58.61公里。这一重要的“地下生命线”基础设施,让沈阳这座特大城市更具“韧性”。
走在南运河沿线,路边的电线杆和其他线缆都不见踪影,它们去哪里了呢?走入马路旁的控制室,从一段狭长的楼梯向下,便发现别有洞天。这里就是用于集中敷设各种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,被比作城市的“经络”与“血脉”。这条地下“大动脉”是沈阳南运河地下综合管廊,全长12.63公里,是国内首条贯穿老城区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。
以往城市地下各类管线情况复杂,一旦遇到管线需要维修迁改,道路就得反复开挖,既浪费钱也影响通行。有了综合管廊,管线维护能在地下“静悄悄”地完成。与直埋相比,管线入廊后避免了与土壤和地下水的接触,平均寿命从25年增加到50年,或可达到百年。
以南运河地下管廊为例,该管廊内径为5.4米,廊内包括“热力舱”“天然气舱”“水信舱”“电力舱”“紧急逃生通道”,涵盖电力、通信、给水、中水、供热、天然气六大类入廊管线。“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收纳器,以前架在空中的电缆、高压线以及铺设在地面的管道,现在都被集中收纳到了这里。”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。
可以说,地下管廊让各种管线互不干扰、整洁有序,地上没有了蜘蛛网式的线缆,马路也不用“开膛破肚”,既科学合理,也让沈阳市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升。
沈阳市是全国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。沈阳现有管廊项目8个,全长58.61公里,其中已竣工项目5个,包括南运河地下管廊、浑南新城地下管廊一二期、南北快速路地下管廊、铁西新城一二期地下管廊,总计达51.5公里。沈阳在建管廊项目3个,包括中德宝马新工厂区域管廊、浑河26街管廊、四环路管廊,均由铁西区建设推进,总计7.11公里。
12月13日,记者在中德(沈阳)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宝马铁西工厂西侧看到,浑河26街地下综合管廊正在推进。据介绍,该管廊全长3公里。中铁广州局中德产业园项目部经理黄伟介绍,管廊为三舱框架混凝土结构,内设66千伏电力仓、10千伏电力舱及给水、热力、通信综合舱,建成后将成为宝马新工厂给水、热力、通信、电力管线布设的主要通道。同时,在建设中采用成套管廊塑料模板,充分发挥其轻便、易拼拆等优点,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。
除了大面积推进工程建设外,沈阳制定了《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暂行办法》《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收费标准》等文件,还编制了地方规范、标准,为全市管廊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。
距离南运河地下管廊不远,南北快速路也建设了地下管廊。该管廊建设置于隧道上方,沿五爱街、风雨坛街敷设,南起北文萃路,北至北翰林路,全长2.33公里。
记者走进控制中心,探访它的“庐山真面目”时发现,这里就像个集体宿舍,综合管廊断面分为三个独立结构:西侧污水箱涵、东侧雨水箱涵、中间是三个舱室。
“在这个‘集体宿舍’里统一管理,更加安全;检修时,人可以在里面自如走动,哪里有问题,直接从检修口下到管廊,走到检修点即可。”工作人员说。最关键的是,管廊内管线的检修维护,不再仅靠人力或是出现问题才能被察觉,而是智能化管理。
据介绍,这条管廊还有沈阳新松“机器人”加持。沈阳新松担任着南北快速路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设计、研发、系统集成以及安装工作,利用AI技术与机器人深度结合,打造的管廊巡检机器人系统,其先进的视觉识别技术可以采集并存储各种仪器的数据,及时发现管廊内部出现的一切异常情况,真正实现了智能分析联动预警以及故障的精准定位。机器人的出现,不仅减轻了人力巡检的危险和压力,还可以提高检测的可靠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