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到难题迎难而上,动手去解决、去创造,并以此为乐——这是何光华眼中的幸福。本报通讯员 许阳 摄
12月10日上午,记者来到江苏无锡城东的一个住宅小区,采访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、全国劳动模范、国家电网江苏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主任何光华。
何光华小时候就喜欢看父亲利用工余时间在家中捣鼓“发明”,并时不时帮忙递个工具。2000年,她大学毕业后,进入无锡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工区电气试验班工作,很快便在电力一线岗位走上创新创造之路。
“最初是按照班长要求,自学数据库软件,完成了电气试验报告填写和查询系统的开发。”何光华介绍,2002年底,无锡供电公司顺应城市中心区供电电缆化发展趋势,组建电缆工区,她被推荐担任负责电缆试验的电缆四班技术员。
从那时起,她在同事支持下,带领团队在电缆施工、运维、抢修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攻关,攻克了一个个现场难题。
自2011年以何光华的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,已累计获得64项国家专利、30余项省部级及以上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奖,共计创造经济效益23.8亿元,同时完成7本专业专著的编制,有3项工法跻身“江苏省十大创新工法”或国家电网公司创新工法。因此,何光华也被称为电缆技术的“掌门人”。
在持续立足岗位创新、不断取得创新成果的同时,何光华的职称、职位都得到了晋升,收入也持续增加。如今,她拥有包括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、高级技师的“双高”职称,担任电缆运检中心主要负责人。
由于她的辛勤劳动以及突出贡献,一大串荣誉也随之而来: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全国巾帼建功标兵、全国劳动模范……
如今,何光华已跨入国家电网公司专业领军人才、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(高技能人才)行列,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
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3楼的监控室内,一段10公里长的电缆线路,运行情况一览无余,机器人巡检替代了人工探测。“换作以前,10公里路,走一趟多费劲啊。”何光华感慨。
“刚到电缆四班担任技术员时,班里只有8个人,当时电缆专业不分输电和配电,加上电缆载流量大,因此故障频发,我们几乎天天晚上要出去抢修。由于没有故障探测车,查找故障点十分困难,大家非常辛苦。”何光华说,“作为班组技术员、班内唯一的大学生,当时我心里很焦灼,压力很大。”
于是,她担纲起了车载式交联电缆故障定位系统的科技应用项目。外出调研、选型比较、设计方案、组织实施、持续改进……她和同事夜以继日、连续奋战,终于在2004年8月顺利完成项目并投入使用。该装置系统作为无锡供电公司电缆停电故障探测的主要装备,已完成近千例电缆故障的“诊断”工作。
“这一重要创新应用的成功,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。”何光华告诉记者,自己之所以醉心于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创造,主要是因为研发成功后,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:减轻人工劳动强度,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,为企业、行业以及社会创造效益。
何光华带领团队从红酒开瓶器上找到灵感,成功研制10千伏封闭式电缆分支箱新型验电、接地工具,大大提升了安全作业水平和工作效率;受修车师傅用千斤顶换轮胎启发,研制电缆输送液压升降平台,不仅使电缆敷设效率提升一倍,还缓解了工人腰肌劳损等问题;在全球首创“高落差高压电缆线路无损施工技术”,实现了高落差高压电缆由“分段再接”向“整段敷设”的重大变革,单段电缆长由原来的三四百米延长至几公里,并在国内电力、钢铁、化工等行业,以及德国、俄罗斯及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多个国家推广应用,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……
今年,何光华当选江苏省道德模范后,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到她的事迹介绍。“知道我的人越来越多了,父母不用说,孩子也引以为豪。”她说。
在何光华看来,相对于个人收入、待遇等等,工作和生活的环境、氛围更重要。她和家人都喜欢动手,凡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,常常与从事技术工作的丈夫一起讨论创新问题。“我用行动活成了孩子尊敬的样子,让他想成为下一个你,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啊!”
家庭环境是如此,工作中也一样。何光华喜欢带领年轻的同事们一起成长。如今,她的团队已涌现出江苏省技术能手2个、无锡市五一创新能手1个。
平时,因为技术攻关需要,何光华经常到外地交流,接触同行或不同专业的专家;因为当了劳模,担任新的社会职务,她也接触到更多的人。“这些也像是一种特别的旅游,让我打开眼界和思路,让自己不断进步。”
目前,何光华受聘担任上海工匠学院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,并与中车集团、北京邮电大学、航天五院等单位的专家、学者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交流。
“跟上时代的人,就是幸福的人。”与社会共同进步,与时代共同奔跑。眼下,何光华正带领团队投身“高输送容量可回收电缆系统”等新一代环保电缆关键运维技术及装备研究应用,助力我国建成全球领先的新型电力系统。